Loading...

關於中心化交易所的那些123

August 6, 2020 | Blog posts

前幾期談到的自動造市商,其實也是一種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型態。 那麼虛擬貨幣交易所可分成哪幾種,其中的差異是什麼呢?

虛擬貨幣交易所的歷史

2010 年有人用一萬顆比特幣買了兩片比薩, 這讓大眾首次注意到虛擬貨幣、也就是比特幣的「價值」, 開啟了虛擬貨幣與實體世界的連結。 最初比特幣的取得管道是藉由挖礦取得,在 2010 年以前也沒有什麼人在交易, 大多是對密碼學感興趣的同好互傳,當作一種研究性質的嗜好。

2010 年 3 月 17 日世界上第一個虛擬貨幣交易所出現, 現已不再執業的 BitcoinMarket.com 推出美金與比特幣的交易對, 當時一顆 BTC 僅等值 0.003 美元(到了 2020.07,1 BTC 已價值超過一萬美金)。 同年 5 月 22 日,Laszlo Hanyecz 在美國佛州進行了第一筆比特幣交易, 用一萬顆比特幣購買了兩片比薩。 到了 7 月,比特幣的價格在五天內暴漲了 900%。 2011 年 2 月到 4 月期間,比特幣首次來到一顆 BTC 等值一美元的價格, 同年 6 月 8 日比特幣衝到 31 美元,形成第一個「泡泡」, 隨後到年底一路跌到 2 塊美金,比特幣的大起大落之路正式啟程。

正因比特幣與其他的替代加密貨幣 (Alternative Cryptocurrency Coins, Altcoins )的高波動特性, 例如:以太幣 (Ethereum)、瑞波幣 (Ripple)、萊特幣 (Litecoin) 等, 提供了許多投機炒作的空間,再加上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 的熱潮漸起, 正所謂只要有人買賣,就有市場,虛擬貨幣交易開始聚集成一個新興金融生態。

中心化交易所的蜜糖與毒藥?

虛擬貨幣交易所以「中心化交易所」(Centralized Cryptocurrency Exchange, CCE)為大宗, 功能上形同傳統的外匯交易所,提供客戶進行虛擬貨幣與其他資產的交換, 例如:法幣、其他虛擬貨幣,藉由換匯的價差作為服務的佣金, 或是僅作為買賣交易的配對平台來收取手續費。 中心化交易所的經營也如一般金融交易所,經營者負責旗下的營運、人事、財政事務, 包括掌管平台內的所有交易,並且有絕對權力判定交易的有效性

客戶可將資金存在該交易所的熱錢包以隨時買賣, 雖然方便,但也衍生出許多安全問題, 例如: 2014 年 2 月,當時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所 Mt. Gox 突然倒閉事件, 據悉是受到駭客攻擊,駭客從 Mt. Gox 的熱錢包盜取高達 85 萬顆比特幣, 以及日本最大交易所 Coincheck 遭駭事件,損失高達 $5.3 億美金, 此類中心化交易所被盜問題不勝枚舉。

hack list

中心化交易所在本質上其實與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原則背道而馳, 因為中心化交易所就如同一般銀行,把客戶的資產統一放在集中管理的伺服器內, 只要駭客攻破伺服器,就可以輕鬆取得熱錢包的權限,把大量虛擬貨幣轉出。 此外,由於中心化交易所掌握所有的交易資料,包括熱錢包的私鑰,其誠信也是需要謹慎評估的, 因此在幣圈有一說法是「你放在交易所的錢不是你的錢」。

儘管中心化交易所有諸多風險, 但其流暢的操作介面和龐大的市場流動性卻是去中心化交易所不能比擬的, 且還有提供全球 24 小時的客服,也因此許多為了方便資金進出的客戶, 仍會傾向選擇大型的中心化交易所。

中心化交易所的操作模式

買賣主要是在交易所內進行訂單簿搓合,最後才將成交的結果上鏈,其效率較差, 整個過程可以耗掉從 6 分鐘到超過一天的時間。 訂單簿一般可分為限價單和市價單,前者是以用戶自訂的金額作為價格, 後者則是以市價作為價格。部分交易所還會提供交易策略作為吸引客戶的賣點。 近年來,隨著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的熱潮, 交易所也開始推出各種衍生性金融產品,如:期貨、保證金交易等, 以及借貸等金融業務。

derivatives exchanges

市場上的中心化交易所

全球中心化交易所目前屬 Coinbase、幣安、Huobi Global 等最廣為人知。 台灣則有 ACE、BIT ASSET、MAX 等,提供法幣、幣幣交易、期貨交易等服務。

spot exchanges

下期我們將會談到「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