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關於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那些456

August 10, 2020 | Blog posts

上期介紹了中心化交易所,其提供了流暢的操作介面、 24 小時客服與表現較佳的市場流動性,儘管有其資安與誠信風險, 但仍是許多為了方便資金進出的用戶的首選。 儘管如此,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成長也不遑多讓。

去中心化交易所概況

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 DEX)是指用戶無需經由第三方媒介或託管來進行交易的虛擬貨幣交易所, 並允許點對點進行虛擬貨幣交易。與中心化交易所的差別在於, 客戶無需將資產轉移到交易所的熱錢包,降低因交易所被駭而導致資產損失的風險, 同時也可防止操縱幣價或利用洗售(或稱虛買虛賣;wash trading)製造假交易量的狀況發生。 由於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去中心化、自動化特性, 為其規避了 KYC (Know-Your-Customer)和 AML(Anti-money Laundry)的要求, 因此匿名性也較中心化來得高,不容易受到政府或監管機關的影響, 但也可能發生出問題時,如密碼或私鑰被盜等,用戶求助無門或處理耗時的狀況。

不過隨著各國監管政策祭出更強力的約束,部分去中心化交易所迫於監管壓力, 開始轉型為混合型交易所,要求客戶完成 KYC 方能使用其平台服務, 如過去標榜去中心化的知名交易所 IDEX 就在 2019 年 7 月宣布用戶須通過 KYC 才能進行交易。 儘管這項措施引起去中心化社群的爭論,但似乎不影響用戶的使用意願, 該交易所仍有超過 95.1% 的活躍用戶在實施期限前完成 KYC 並創建使用者帳戶。 而在美國,也有去中心化交易所因違反美國證券條例被罰款的例子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運作模式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運作模式約可分成三種:

1. 鏈上掛訂單簿和鏈上結算

這是最初代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模式,每次交易狀態的改變都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 優點是紀錄無法被輕易竄改;缺點則為流動性差、手續費成本高、確認交易速度慢, 且無法與其他平台交互運用。EtherDelta 便是使用這個模式。

2. 鏈下掛訂單簿和鏈上結算

顧名思義,是將訂單簿放在鏈下, 用戶在這段期間可以控制他們的資金,直到交易完成上鏈。 以 0x 交易所為例,其是將訂單簿放在「中繼節點」(relayer)當中。 交易流程是 Maker 制作訂單放上中繼節點,並可將掛單向外廣播, 讓 Taker 得知有這筆訂單。 當 Taker 在中繼節點找到合適的 Maker 後, 便將該訂單拿到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鏈上, 讓區塊鏈檢查訂單是否過期、重複等問題,若確認無誤, 則可以確認並完成交易。

3. 智能合約資金池形態

是指利用一種或者多種智能合約, 去創建一個存有多種虛擬貨幣的代幣池, 用戶無需尋找買家,可以透過將虛擬貨幣存入代幣池中, 並接受由數學算式算出相應對價的代幣, 直接與代幣池進行換幣的交易。這種架構無需訂單簿的機制, 主要目的是解決流動性問題。Bancor 交易所也是採用這種模式。

去中心化交易所 VS. 中心化交易所

普遍來說,去中心化交易所在安全性與隱私性都較中心化的來得高, 可是從交易量與流通性來看,仍是中心化交易所更勝一籌,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大部分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用戶體驗較不佳, 許多介面過於陽春或是塞滿了程式碼,容易讓新用戶感到卻步。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以太坊網路壅塞與拓展的壓力導致的區塊鏈膨脹(blockchain bloat), 而有交易確認速度太慢、手續費上漲等問題,影響用戶體驗。

不過隨著今年自動造市商與流動性挖礦的活躍增長, 以太坊上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連月突破, 甚至在今年 6 月創下 15.2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儘管如此,去中心化交易所不論在技術或代幣模型設計上, 尚未發展成熟,仍然有一段路要走。此外,即使是通過安全稽核的平台, 也仍無法保證百分之百安全。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也在日前呼籲不可輕忽 DeFi 智能合約漏洞所帶來的風險。